生活的藝術是要懂得如何取舍。因為生活本身自相矛盾:它一面告誡我們珍惜它所賜予的諸多恩惠,一面又注定最終將其全部收回。古時猶太教的拉比對此這樣詮釋:“一個人初降人世時手緊握成拳,撒手人寰時卻手掌張開。”我們當然應該牢牢抓住生活,因為它奇妙無比、美不勝收,滲透了上帝的每一寸土地。我們明白這一點,但往往是在憶及往事、驀然回首卻發現好景不再時才有所感觸。我們記得凋零的美,消褪的愛。但我們更痛楚地憶起,在美麗綻放時沒有欣賞那份美麗,在情意綿綿時沒有回應那份愛意。
最近的經歷讓我重新認識到這個真理。在嚴重心臟病發作后,我被送進醫院,在重癥室住了好幾天。那可不是令人愉快的地方。一天早晨,我不得不再做些其它檢查。所需的器械在醫院對面盡頭的一幢樓里,因此我必須被推著從院子經過。檢查完出來時,陽光照在我身上。那是我當時感受到的一切。和煦的陽光,多么美麗,多么溫暖,多么耀眼,多么燦爛!環顧四周,想看其他人是否也在欣賞這金燦燦的陽光,但來來去去的每個人都行色匆匆,眼睛大都盯著地面。這時,我憶起我也經常因被瑣碎、有時甚至毫無意義的事占據頭腦而每天對這樣壯觀的景色熟視無睹。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生活的饋贈是多么珍貴,而我們卻忽視了它們。
這就是生活自相矛盾要求我們的第一極:不要因生活過于忙碌而忽略了它的奇妙和莊嚴。在每個黎明到來之前心懷敬意。擁抱每一小時。抓住珍貴的每分鐘。抓住生活,但不要抓得太緊,以致于無法放棄。這是生活硬幣的另一面,也是其矛盾的另一極:我們必須接受失去,并且學會放棄。要學會這一課并非易事,尤其當我們年輕氣盛時,自認為是世界的主宰,認為用充滿激情的軀體全力追求的東西能夠,而且最終將會是我們的。但光陰荏苒,面對現實,我們才漸漸明白并非如此。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都會蒙受損失,并在此過程中成長。
我們只有脫離母體、失去庇護所時才開始獨立生活。我們進入各級學校,然后離開父母。我們結婚生子,然后再放飛子女。我們面對父母和配偶的離世。我們逐漸或很快變得衰弱。最終,如同張開和握緊的手的寓言,我們必須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失去原來的自 我,失去我們原有的或夢想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