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點撥:
畢加索個人生活:
結束了在馬德里的進修后,1900年,畢加索只身前往歐洲藝術首府巴黎旅行。他在巴黎遇見了當地記者兼詩人馬克思·雅各。雅各幫助人生地不熟的畢加索了解、學習當地的語言與文學作品,并成了畢加索的第一位巴黎友人。那時正是巴黎最嚴寒的日子,畢加索常需要燒掉自己的作品來取暖。
1901年,畢加索前往馬德里。在馬德里的頭五個月,畢加索的朋友法蘭西斯科·狄·艾許埃茲·索勒為兩人在《青年藝術》雜志找到了份工作,索勒負責撰寫文章,而畢加索則負責刊物的插圖,大部分是恐怖的漫畫以及憐憫窮人的作品。他們參與的第一份刊物于1901年3月31日出版,同時,畢加索開始在畫作簽下Picasso,取代原先的簽名Pablo Ruiz y Picasso。
20世紀初,畢加索來往巴塞羅那與巴黎之間工作。1904年,在一場暴風雨當中,畢加索遇見了波希米亞的模特費爾南德·奧利弗并相戀,畢加索因而開創了玫瑰時期,并有多幅關于她的畫作。在獲得一些聲望與機會后,費爾南德因相處不好離開了畢加索,再加上父親過世,使得畢加索非常沮喪,認識了被他稱為伊娃·谷維的瑪賽兒·漢伯特。畢加索在立體派時期創作了許多對伊娃表示愛意的作品。然而,1915年,伊娃不幸病逝,畢加索因此十分傷心。
1918年夏季,畢加索迎娶了謝爾蓋·達基列夫劇團的芭蕾舞女演員歐嘉·科克洛瓦。畢加索在羅馬為劇團設計芭蕾舞劇Parade的服裝時結識了歐嘉,婚后兩人到比亞里茨附近的別墅度蜜月,并有了一個兒子保羅。
1936年7月西班牙發生內亂,畢加索畫了《佛朗哥之夢》來批評佛朗哥的行為。1937年佛朗哥軍閥,轟炸格爾尼卡,畢加索畫了巨幅大作《格爾尼卡》,展示于巴黎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中。1949年他的作品《白鴿》被選為國際和平會議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