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李小龍"要主演一部功夫片"的構思,絕不象施里芬那樣是基于周密思考之上的。施里芬熟悉好萊塢的運作機制和財政狀況,對電影觀眾及電影市場作過研究和預測。壓抑中的李小龍想的只是自我張揚:"我要成功,我一定會成功!"
這是60年代后期。其時,蕭條十多年的好萊塢影業開始復蘇,影片的數量在上升,被電視奪走的觀眾慢慢回到影院。
這個時候,各電影公司都急于推出新人、新片、新題材、新類型……
施里芬認為這個時候推出東方的功夫片條件基本成熟。由于李小龍多年堅持不懈的功夫推廣表演,由于他所拍的電視劇及傳播媒介的宣傳,功夫熱已開始在全美的范圍里慢慢掀起。廣大的功夫迷,自然愿意在電影銀幕上親睹一下這位東方功夫大師祖的風采。
考慮到白人觀眾"頑固不化"的欣賞趣味(他們只崇拜白人英雄),還考慮到好萊塢的首腦決策的慣性,施里芬擬定:在這部東方色彩的功夫片中增加一個洋人,并且他在其中的位置與中國武師不相上下——以求平衡,彌補白人觀眾看電影時所產生的遺憾(這種做法在美國職業籃球界尤甚,籃球是黑人的一統天下,但所有的球隊,都有球技略遜一籌的白人球員摻雜其中)。
他倆自然而然想到該由詹姆斯·高賓飾演片中的洋人。
詹姆斯·高賓是李小龍的功夫學生,還是李小龍從事影視表演的顧問。詹姆斯·高賓是好萊塢資深演員,主演的片子一直很賣座。單就這一點考慮,拍攝計劃容易在好萊塢高層中審核通過。況且,他和李小龍是摯友,未來的合作會十分愉快。
他倆把意圖一講,詹姆斯·高賓猛一擊掌,叫:"你們跟我想一塊了!我早想跟布魯斯·李聯合搞一部東方功夫片!"
真是心有靈犀,不謀而合!
原先,施里芬認為李小龍由演電視劇配角而想演主角是一步登天。現在,只在好萊塢電影跑龍套的李小龍要領銜主演一部全新的功夫片,那才真是一步登天了!為慎重起見,三人慎密策劃:
*這是一部帶探索性質的商業片,形式是李小龍的截拳道,內涵則是有千年之悠久歷史的中國武道哲學。
*事先不聲張,待拿出腳本再跟電影公司的要員接觸洽談。因為口說無憑,只有高質量的腳本,才能使要員們怦然心動,投資拍片。
*腳本創作采用好萊塢特有的模式(這是一種類似工業生產流水線式的作業方式,根據每位作者的擅長分工合作,一人搭故事框架,一人完善人物,一個配對白,一個添打斗,最后由一人潤飾統稿。其中的環節有三道甚至十道,這種作業方式扼殺了寫作者的思維和靈氣,故有寫作機器之稱。但這種方式,卻比較適宜模式化的商業片制作)。
故事梗概是:一個中國武師(由李小龍飾),一個西洋拳師(由詹姆斯·高賓飾),開始勢不兩立,經常發生糾紛格斗。最后握手言歡,成為摯友(這是好萊塢商業片常見的皆大歡喜、大團圓式的結尾模式)。
他們確定腳本由三人完成,第一位寫故事,第二位寫人物及對白,最后由施里芬潤飾統稿。故事基本按好萊塢商業片模式,但要有所創新。施里芬和詹姆斯出資1.2萬美元,請一位來好萊塢發展的作家寫第一稿。
但是,這位作家卻把功夫片寫成了科幻片,"滿嘴胡言亂,語","荒誕不經,令人不知所云,如墜五里霧中"。他對中國功夫及西洋拳術均很陌生,盡管有李小龍三人做他的技術指導,他卻不愿虛心請教。要命的是,他自我感覺特別良好,他說:"在我看來,中國武士就跟天外來客一樣神秘和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