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輝的英文名字叫羅勃特·李,就讀于加州史德克頓的圣喬金中學。在家中,李小龍要大家只叫他羅勃特,而省去一個"李"字。李振輝跟大多數(shù)的留美華人學生一樣,面臨語言障礙問題,這使得他頗感學業(yè)吃力,只能靠早晚的時間來彌補。
但李小龍全然剝奪了弟弟早晨溫課的權利,晚上的時間亦被他侵占去一大半。李小龍是個一意孤行的人,他喜歡強行推行他的意志,而不管他人是否愿意、是否適應、是否必要。他企盼弟弟早日強壯,雖不能象他那樣成為家族的驕傲,也要使他人不因其弱小而輕慢李家的人。
于是,每天清晨,鄰居便見李小龍帶著一名"名叫羅勃特的,香港同事托給李家照料的少年"在山丘上跑步(李小龍的這一說法,常逗得熟悉李家成員的朋友啞然失笑)。李小龍每天堅持跑3英里,不論上坡下坡,李振輝哪里適應得了這么激烈的運動。他沒跑上幾步就氣喘吁吁,臉色蒼白,遠遠落在后面。李小龍跑到頭,然后跑回,見弟弟或坐路邊休息,或艱難挪步慢似蝸牛。李小龍憤怒地斥喝弟弟,帶著他跑,直到把他累趴下。
跑步完畢,便是健身運動,以鍛煉肌肉。李小龍配備了全套健身器械,他先自己練,爾后再責令李振輝練。母親何金棠站一旁看,看到小兒子吃力的可憐相,不禁淚水潸然。但是,李小龍才不管這多。這之后,李小龍跟弟弟喝特制的飲料,以補充所消耗的熱量。李小龍每天必喝不可,視為上等補品。這種飲料由一定量的牛奶、蛋白質的粉末、香蕉泥、生奶油、生雞蛋液混合,再加l/4加侖(一加侖折合4.55市升)的由花生油奶油綜合的果汁制成。這種飲料的味道,李,振輝曾偷偷向母親描述過:"這鬼東西,全世界就二哥一人喜歡吃。"每次,李小龍先狂飲而盡,然后再來逼迫弟弟喝,非喝不可。李振輝形如喝藥,每喝一口,兩眼滾出豆大的眼淚。
晚上,李振輝很難靜下來專心讀書。他先得跟李小龍練1小時功夫。其后,兩兄弟都坐下來看書,李小龍看的多是武學書。略有所悟,便在弟弟身后一聲大吼,叫弟弟陪他去演習新招式。李振輝充當活靶子,給哥哥的老拳老腳打得人仰馬翻,雖有護胸護膝等物,仍落個傷痕累累。
李小龍摳苗助長,終究未將李振輝培養(yǎng)成武士,仍是一介書生。
總之,在兄弟同處的日子里,李振輝給李小龍折磨得精疲力盡,苦不堪言。這種倍受煎熬的痛苦日子,一直到李小龍離美回港發(fā)展才得以徹底解脫。
李小龍離美回港發(fā)展,是他在好萊塢發(fā)展不順促成的。
平心而論,李小龍在好萊塢站穩(wěn)腳跟,與他的那些名人學生有很大關系。但是他要進一步發(fā)展,實現(xiàn)影星的愿望,卻不是那些名人學生所能幫助,或所愿幫助的。
拜李小龍為"一日師"的學生,幾乎遍及好萊塢各家公司。但是,美國人絕無中國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概念。就算是親生父親又怎樣?美國人無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這就是:我長大了,能獨立生活了,我再不需要你了。
跟李小龍維持較長較穩(wěn)固師徒關系的不到10位。大部分雖有名氣,但無權力。有權勢的有兩位,一位是電影制片人溫特勞布,另一位是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好萊塢實行的是明星制。但明星只是受寵,而無實權,說穿了明星是棵搖錢樹。真正有權的是主宰明星制的制片人,一部影片的策劃、劇本創(chuàng)作、導演風格、演員風格、影片投資等等均由制片人一人說了算。制片人只對公司的總裁負責(有的本身就是公司的老板或經(jīng)理)。溫特勞布在好萊塢的地位非同小可,他曾做過《泰山》的制片,那是一部極轟動極賣座的影片。
羅曼波蘭斯基是好萊塢的星級導演,他拍攝過多部賣座電影,深得老板和制片的青睞。因此,他雖不能對一部影片說了算,但說出話舉足輕重。羅曼波蘭斯基作為李小龍的功夫學生,很使師傅風光一回。那是他在瑞士休假,心血來潮,想在風景如畫的日內瓦湖畔學中國功夫,于是訂好往返機票,請李小龍飛往瑞士。這件事,使得好萊塢及武術界人士對李小龍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