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緘默不語,不動聲色看待這一切。
有幾十個大學生涌來聲援李小龍。李小龍功夫的影響最初是在美國的大學生中。他才來洛杉礬不久,不曾來這所大學表演功夫。這些大學生親熱地叫喊李小龍的名字,李小龍認出一張熟悉的面孔,但叫不出他的名字。事后那人跟李小龍說,他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州立大學曾跟李小龍學過20天的詠春拳,現在來加州大學讀研究生。李小龍是個進入格斗狀態就忘乎一切的人,不受外界情緒影響。他朝這些大學生感激地點點頭,目光注視著對手。
這三名空手道高手事先商議,一個接一個輪著跟李小龍交手,不管是輸是贏,要使李小龍沒有一刻喘息的機會,體力得不到恢復又要接上一場惡戰。
這正中李小龍下懷,詠春拳的特點就是速戰速決,視鏖戰為大忌。李小龍只用了四秒鐘就擊敗第一個對手,他格住對方兇狠的拳勢,另一拳擊向對方的面額,對方頭冒金星、眼花目眩之際就給李小龍一腳踹倒了。
就在第一個對手倒地之時,第二個對手一言末發,如猛豹急躥撲來,掠起一股疾風。因這是非正式比賽,可不受任何規則約束,只須徒手博擊(此乃空手道的大義)就行。李小龍未采用其他拳師慣用的"避其鋒芒,攻其不備"之法,他不曾閃避一下,而是迎其鋒頭而擊。李小龍在擋格對方拳勢之前,腳就踢中對方的膝蓋。對手踉踉蹌蹌,李小龍不等他站穩,三記厲拳,外加一腳,對手倒在一丈開外,滿臉鮮血。
第三個對手高聲叱喝一聲,朝李小龍撲來。此刻,李小龍雖連戰二局,仍余勇可賈、斗志旺盛——全仗詠春拳速戰速決招數之優勢。大學生啦啦隊情緒激昂,高呼李小龍的名字,叫喊"用拳擊"、"出腳踢"。
李小龍卻避其拳勢,象泥鰍似地滑到一側。
李小龍摒棄詠春拳的打法,他已不再顧忌與最后一名對手纏打酣戰。他學過多種拳術,將其中的長處融進詠春拳,而從未在正式搏斗中采用過。他想試試整套招數的實戰效果。
李小龍跟對手若即若離,似纏非纏,將柔拳之術悉數施展。柔拳以化解見長,在"消"之時,趁機擊打對方的要穴。李小龍未學過"點穴術",他更祟尚外功,他所處的環境及他的性格,使他難以靜下心來修煉內功。
李小龍想測試一下自身的敏捷,他連連從對手的掌網下滑掉。但他不喜歡這種打法,他缺乏這種耐性。
李小龍又分別使出其他拳派的招數。他常常給對方逼死,危急之中不得不另換招式解救。
這次比武后,李小龍曾長久反思。他認為獨精一門、死守一門的做法是極其荒謬的,即使是很實用的詠春拳也不值得固守。這對他日后完善截拳道大有益處。截拳道不是具體的招數,而是哲學化的戰術。它集東方各派武學之大成,不屬于任何一派,又可以是任何一派。
李小龍跟第三名對手對拆了十幾分鐘,險象環生,扣人心弦。兩人的體力都消耗甚大,氣喘吁吁,渾身是汗。眾人皆看得目瞪口呆,不知李小龍在耍何種把戲。
對手倚仗體魄健壯,攻勢不減。李小龍喝道:"你還要打多久?"話音末落,對手就砰聲倒在李小龍的重拳之下。李小龍出招之快,如閃電驚雷。
每一次比武,結果都是給他蒙上一層耀眼且神秘的色彩。美國的武術界流傳著不少他的傳奇。"李小龍是不可戰勝的"之傳說,深深刺傷了一些武師的自尊,從而激起更多的武師向李小龍挑戰——力圖粉碎那句神話。
李小龍深深感悟到"樹大招風"這句中國古老訓條。但他樂意接受挑戰,因為只有實戰,方可證實他的截拳道是否適宜實戰。結果總是李小龍穩操勝券。他大言不慚地認為,他的截掌道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武道。他自信自己是當今世界功夫第一人。
李小龍態度的徹底變化,是1970年他養傷期間。在此之前,他對比武已開始厭倦,不想周而復始地以拳腳再一次證實自己的功夫及武道。確然,他對能與一等一的高手交戰,仍興趣盎然。只是那時的美國武術界,跟他勢均力敵的對手委實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