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周女士把一名上門找工的臺灣留學生打發了。她望了望他的背影對堂里的雇員說:"我現在要的是廚師,而不是侍者。現在愿來做侍者的人,天上掉一塊石子下來,都會砸到一個。而廚師,尤其是像我餐館這樣好技術的廚師,跑遍美國都找不到幾個。"聽話聽音。打烊時,李小龍不等周女士炒他既魚,便提出辭工。
李小龍離開了周露比的餐館,他還在貝茲不知的情況下搬了家——為的是斬斷與周記餐館的是是非非,一心做他目標中想做的一切事情。他不否認他喜歡貝茲,但在女人與事業的天平上,他終歸是把砝碼壓在事業一方。一年后,李小龍曾回過周記餐館,貝茲早就離開這里,不知去了何方。李小龍對周女士已不再心存芥蒂,他理解周女士在競爭社會中所有的作為,他并且承認周露比是美國華人社會中一位優秀的女性。
周露比后來也談到過李小龍,那是他在美國已有點小名氣的時候,周說:他應該離開這里,去更適宜他的地方去施展他所欲做的一切。他是個不甘平庸,不愿受他人支配的人,而我作為一個商人,必須對我的餐館負責。李小龍離開周記餐館,發誓不去任何一家餐館打工——那樣太束縛自己的個性了。他想獨立從事一種職業,哪怕收入僅夠糊口,也比受他人約束要心情舒暢。就他當時的狀況,他能做的,也是他情愿做的,是開一間武館。李小龍在餐館打工時,曾多次萌發此念頭,使這念頭變成現實的,是他在練功時結交的幾位朋友,其中一位名叫木村的美籍日本小商人對他的幫助最大。
木村和李小龍的友誼是以功夫為紐帶的。木村是個日本柔道的愛好者,每日勤練不輟。當有一天,他從李小龍住處附近的草坪路過,看見李小龍正在練習詠春拳,招式迅猛潑辣,令他嘆為觀止。木村謙虛地拜李小龍為師,并且放棄他所喜愛的柔道,跟李小龍改學中國功夫。此時,木村已36歲,而李小龍才19歲。懸殊的年齡,并沒有妨礙他們成為至交。并且按照東方人的傳統:能者為師——木村甘愿做李小龍的弟子和追隨者。
木村年紀較大,經歷坎坷,心理上較李小龍成熟。木村曾在集中營里關過,吃盡了苦頭。他一家早在20年代就移居美國,并且成為美國公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偷襲珍珠港,引起了美國人民的公憤,這種仇恨也就轉移到移美的日本僑民身上。在學校讀書的木村常常遭受毆打和襲擊,以致躲在家中不敢出門。1942年,美國當局把木村一家關入一座專為日本人設立的集中營,那一年,木村僅18歲。5年后,木村從集中營里釋放出來,又墜入失業的困境。作為戰勝國的美國人,對日本人的仇恨仍未消失。木村去求職,當對方得知他是日本人時,馬上予以拒絕甚至攆他出來。
木村只好做街頭小販維持生計,并且通過學柔道而恢復對生活的信心。木村認識李小龍時,已是一位根基較穩、收入較豐的的小商人。他和李小龍,都有著東方民族遭受歧視的感受,就這一點,倆人的友誼又更深了一層。
木村在李小龍成大器后回憶道:"即使小龍他當時那么年輕.卻已經是個首領人物。他有一種特殊氣質,他一進屋,每個人就會自然地注視他。"
當時已有好幾個武術愛好者跟在李小龍周圍轉。李小龍對建立武館招收學員把握不大。木村鼓勵李小龍,說你有真功夫,沒設武館就有我們做你的弟子,你樹起旗幟,不愁沒人投奔你門下,怕就怕沒有功夫而牛皮吹得天樣大的人。木村還引用了一條東方諺語,大意是樹高自然會招來小鳥,水深自然會引來魚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