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旋即爬起來,眼含惲恨和茫然。李小龍放棄了舞臺"花術",拿出街頭斗毆的看家本事,重拳如雨點般地快速砸去。對方形如鬼魅地躲閃,只出了一招。李小龍給打得彈起來,撞到一堵墻上。街童膛目結舌,方知李小龍確實不是他的對手。他那一拳,如鐵錘一般。
李小龍好一瞬才回過神來,羞辱懊喪之至。他也曾吃過敗仗,可以前的對手是真正的大人。這小矮個是誰?是受欺負的街童搬來的復仇者,還是像他一樣的惹事生非好斗之徒?
李小龍學電影中俠客模樣雙拳一抱,道:"請問尊姓大名?"小矮個傲慢地睇李小龍一眼,未正面回答,只是說:"試試學的功夫。"不慌不忙,消失在街市的人海之中。他原來是會功夫的?街童驚詫又景仰地議論紛紛。李小龍默不做聲,苦澀地咀嚼他那句話。這個小矮個,是改變李小龍人生命運的少有的幾人之一。他促使李小龍鐵下心來認真學武功。李小龍再也沒見過他,但忘不掉他。
1967年,當紅功夫明星李小龍接受功夫雜志《黑帶》的記者采訪時說:"在香港,當我正是小孩時,我是一名小阿飛。總愛四處撩事斗非。我與我的伙伴曾用鐵鏈及藏有小刀的筆作為武器。偶爾有一日,我問自己:如果我的伙伴不在我身旁,而我卻陷入一場打架中,這會有什么后果呢?于是,我決定要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就是這樣,我開始學武術。"
訪談錄刊載在10月號的《黑帶》上,道出他習武的動機和目的。就當時的李小龍來講,他鐵心習武,更多的是好勝心理的驅使,而較少防身意識。這次斗毆后,李小龍陷入沮喪和沉思中。母親認為他病了,他說他在學校里受到欺負,他想學功夫自衛。母親對兒子的處境很同情,答應出學費成全他學功夫。父親知道李小龍一定是滋事斗毆吃了虧。他無法改變兒子的性格,也只有成全兒子的念頭,使他更強大。
李海泉通過朋友的關系,為兒子找了一位武林高手——把詠春拳自大陸傳來香港的一代宗師葉問,作為他的師父。葉問是廣東佛山人,40年代后期因戰爭遷來香港,開設武館,專門傳授詠春拳,是香港武壇德高藝精、令人祟仰的一代名師。
葉問擇徒甚嚴,絕不會為多收學費而濫收門徒。他要求前來求師的門徒素質好,品行正,且亦文亦武。他對李小龍的"惡名"略有所聞,但他又認為:"豎子可教。"
李海泉帶兒子去拜師。葉問跏跌坐于蒲團上,老態龍鐘,言話溫和,面容和藹。李小龍卻被他那雙炯炯灼人、深邃如淵的雙目吸引住。葉問的眼神,分明含有一種力度,一種凜威,一種風范。說白了,就是一雙利劍。李小龍的敬畏之情油然縈胸。
葉問起身出招,與假想之敵相博。此刻,李小龍簡直就要把師父敬為神明。老態龍鐘的葉問,似龍,似虎,如風,如影.身手比20歲的后生還要輕盈矯健、快捷、兇猛。李小龍看得眼花繚亂,一個意念卻格外的清晰,他驚嘆武術對人的巨大作用,暗下決心:堅貞不渝以武道作為未來的人生道路,畢生竭力,九死不悔。自此,李小龍學習詠春拳,到了如饑似渴、廢寢忘食的地步。相傳,詠春拳是少林寺至善禪師(武林高手方世玉的師父)的師姐五枚尼姑所創。與男子相比,女子個小體衰,不可強拼硬打。中國古代武術的女拳流派,皆是以柔克剛見長。五枚尼姑另辟路徑,獨創一門全新的打法,迅猛凌厲狠辣,在出手之瞬重創敵手。這是因為體力遜于強壯男子的女子,如果不能瞬息間打敗敵手,根本無法跟壯漢糾纏鏖戰下去。五枚尼姑以女兒身為喻,創下的這套拳術又并非女子獨鐘,亦為眾多的男拳手所喜愛。經過后人的改進演化,詠春拳成為一門獨立的拳派。
詠春拳去繁就簡,套數簡扼明了,每一招都可用來搏斗,目的就是迅速克敵制勝。因此,詠春拳沒有花巧及大幅度的動作,強調點點(拳點腳點)到位,實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