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英雄本色(1)
嘉禾電影公司為了延續《唐山大兄》帶來的良好勢頭,他們趕緊為李小龍量身打造了第二部影片——《精武門》。劇本仍由倪匡和導演羅維合作完成,這次他們選擇了一個民族英雄來由李小龍主演。迷蹤拳創始人武學大師霍元甲離奇逝世,他的大徒弟陳真不相信師父是病死的,仔細追查后果然發現疑點。原來日本人早就想鏟除霍元甲這顆眼中釘,便使出卑鄙手段,收買精武門的廚師,在食物中下毒。霍元甲死后,他們便沒有了顧忌,在上海武術界橫行,甚至到精武門來踢場子,送來“東亞病夫”的恥辱匾牌。陳真于是大戰虹口道場,打敗所有的日本人,并讓他們吞下了“東亞病夫”的紙!
《精武門》的情節雖然簡單,但是經過李小龍的精彩演繹,特別是其中體現的民族氣節和痛快淋漓的打斗場面,30多年后重看這個片子,仍然使人血脈噴張!
1972年6月13日,《精武門》在香港首映。影片剛上映就刷新了《唐山大兄》的票房記錄,總票房高達443萬港元。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李小龍連續刷新了兩次香港電影票房。在香港,每當《精武門》放映時,場內的觀眾幾乎都情不自禁地站起來激動地叫好,有些影迷喜愛這個影片達到了瘋狂的程度,一遍又一遍地看。影片在新加坡公映時,電影票價居然在黃牛黨手中被炒得翻了倍,看電影的觀眾甚至引起了當地的交通堵塞。而在菲律賓,《精武門》被觀眾要求連映半年,掀起了港片的熱潮。最后菲律賓政府都采取了行動,限制國外電影進口的量,以保護本國的電影。更有意思的反應是在日本,《精武門》有強烈的反日情緒,李小龍扮演的陳真在影片中痛揍日本人,要他們自己吞下“東亞病夫”的紙,劇中的日本人也幾乎全部是反面角色,但該片在日本受到的狂熱追捧,絲毫不亞于其他國家,日本影迷對李小龍也非常崇拜。
《精武門》獲得更加巨大的成功,和李小龍的在影片中獨具個性的表演是分不開的。
首先,李小龍在影片中表現的民族氣節令所有的華人無不感到振奮。作家羅龍治說:“李小龍一身布衣布鞋,土氣十足,卻一腳把番邦一個公園‘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惡狗攔路的招牌,踢得碎片紛飛。這一腳的威力,其他自詡為王牌的武俠明星能夠踢得出來么?李小龍獨自去找日本人一個武術館的館長,說要還他一份‘禮物’。說完就舉起他手上一塊大字招牌,上面寫的赫然是‘東亞病夫’四個字。這四個字的恥辱,就像火焰般地在中國觀眾的心中燃起,接著李小龍就在長嘯聲中,把日本惡霸打得東倒西歪。這一聲長嘯,表現了埋藏多久的悲憤與恥辱,其他武俠明星能夠吼得出來嗎?”
香港原來是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997年才回歸中國,這種殖民地文化形成的壓抑在陳真搖著指頭堅決地說“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時,得到了充分的釋放,讓觀眾體驗到了從來沒有過的民族尊嚴和快感。這種強大的共鳴使得影片在華人圈深受歡迎,經久不衰。
其次,李小龍在影片中除了繼續發揮自己截拳道的表演風格外,又加入了新的內容。在《精武門》中,李小龍首次使用了二截棍這種原來一直不被人知的武器。這種武器體積短小,攜帶方便,但是使用起來卻威力驚人,可以將人的頭蓋骨直接擊碎。李小龍在虹口道場以一敵數十空手道武士,便是依靠這種武器的,他揮灑自如地在背后身前打擊敵人,令觀眾大開眼界。正是從這時候起,二截棍和李小龍緊密聯系在了一起,引發了全世界的龍迷和武術愛好者對這種兵器的鐘愛。
再次,李小龍接受了鄒文懷和導演羅維的建議,把原來快如閃電的截拳道招式做了一些表演上的技術改進,讓動作變得更有觀賞性。在鄒文懷的建議下,李小龍更加突出在打斗中表情、聲音、肢體語言等的運用。李小龍經典的怪叫聲就是從這部影片開始,也成為了后人模仿李小龍的經典符號。另外,李小龍的面部表情非常豐富,他憤怒的眼神和殺氣也令觀眾耳目一新,過目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