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飛龍在天
嘉禾的誠意
1970年,香港電影界發生了一件大事。一直在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擔任宣傳部主任的鄒文懷,從邵氏公司辭職離開,自己另立門戶,組建了嘉禾電影公司。
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是當時香港最大的電影公司,它成立于1958年,從成立后的30年間,幾乎壟斷香港電影業,影響至今。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是邵氏兄弟電影的黃金期,不但它的影片享譽國際,更是培養了李翰祥、張徹、楚原、胡金銓等一批香港電影著名導演。香港有東方影都之稱,在20世紀60年代,人口才300多萬的香港卻能年產故事片300部左右。港產影片在亞洲,特別是在華人集中的國家和地區有非常好的市場。這和當時的邵氏兄弟等電影公司的大力制作和推廣港產影片是分不開的。
鄒文懷也是當時的名人,他的突然跳槽引發了當時的輿論風暴。有人指責他忘恩負義,翅膀硬了便要遠走高飛;也有人認為鄒文懷為邵氏公司立下了汗馬功勞,而邵氏兄弟公司始終沒有給他合適的待遇,仍然把他當作一個外人;更多人人則認為,像鄒文懷這樣能干、又有雄心的人,總有一天要自己大展身手的。鄒文懷創業初期的艱難可想而知,但成功的花,背后無不浸透奮斗的艱辛和血淚。日后,嘉禾電影公司的影響力絲毫不比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遜色,這應該算是鄒文懷當初創業艱難的豐厚回報。
1970年4月,在好萊塢始終沒有得到重用的李小龍情緒難免有些低落。他帶著5歲的李國豪告別妻子和幼女回香港探親。這次回香港,對李小龍的人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李小龍在港期間,除了和童年時的好友小麒麟等人敘舊之外,還對香港電影的發展做了一些了解。當時他在港期間受到了想像不到的歡迎,走到大街上,居然有很多人能認出他來,能叫出他 “李小龍”的名字。這種受到歡迎的程度使得李小龍的心情大為好轉,也動了回港發展電影事業的念頭。雖然香港和好萊塢無法比——前者影響是地域性的,后者的影響則是國際性的,但是當時有記者采訪李小龍這位“從好萊塢歸來的影星”是否有意在港發展自己心愛的電影事業時,李小龍回答得很直接:“那當然,如果劇本與片酬都合適的話。”
由于媒體對李小龍的宣傳,邵氏兄弟電影公司找到了李小龍,談合作拍片的事情。但是邵氏公司的老板邵逸夫顯然精明過人,他知道李小龍在好萊塢也不是那種頂級明星,所以給李小龍開出的薪酬是每部片子兩千美元;每部影片的制作成本大概在七萬美元左右,并想和李小龍簽訂長期合約。這樣的待遇和當時香港其他的演員沒有多大的區別,很顯然跟好萊塢沒有辦法比。但是李小龍看中的邵氏公司在亞洲電影圈子的雄厚的實力和影響力,當時李小龍已經結束探親回到了美國,他在太平洋彼岸口頭答應加入愿意加盟邵氏公司,但是要邵逸夫把劇本及有關資料先寄給他看。這也符合李小龍的個性,他一直就看重劇本,而對片酬卻沒有太苛刻的要求。但是邵氏電影公司卻擺出店大欺客的姿態,要求李小龍先回到香港,見面商量。李小龍對這種沒有誠意的邀請感到很反感,便答復道:“應該你們來洛杉磯與我談。你們不來,就算了!”或許正是因為雙方的個性都太張揚,誰也不肯讓一步,最后李小龍和邵氏電影公司的合作便不了了之。這一次與李小龍的擦肩而過,在日后李小龍和嘉禾電影公司合作拍攝的影片創一個又一個的票房記錄時,不知道邵逸夫是否也暗地里后悔莫及?
鄒文懷得知李小龍的和邵氏的不愉快后,心里竊喜,馬上行動起來。當時邵氏因為出演《大醉俠》而轟動影壇的當紅影星鄭佩佩婚后僑居美國。鄒文懷馬上派出嘉禾電影公司的制片人、導演羅維的夫人劉亮華到美國,想一舉把鄭佩佩和李小龍都挖到嘉禾來,肩負雙重人物的劉亮華雖然最后只完成一項任務,但是對于鄒文懷來說,已經無異于找到了一個大金礦。
劉亮華用中國傳統的登門拜訪的方式取得了李小龍和他家人的信任。她能說會道,又有女人特有的心細,很快便和李小龍一家相處得很熟。劉亮華沒有隱瞞鄒文懷是從邵氏公司離職創辦的嘉禾電影公司的背景,并對鄒文懷的為人做了詳細的介紹。李小龍很是贊賞鄒文懷的勇氣和獨立精神,兩人雖然沒有見過,但似乎已經有了默契感。鄒文懷又不失時機地打來一個電話,雙方談得很愉快。于是劉亮華代表嘉禾給李小龍商定的片酬是每部7500元美金。雖然對于嘉禾來說,這已經是天價片酬,但和李小龍在好萊塢的片酬仍無法相比,但是嘉禾的誠意已經完全打動了李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