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藩國術(shù)館(2)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李小龍認識了后來后來經(jīng)常合作的一些朋友。美國空手道冠軍羅利士、好萊塢的著名電影明星如占士亨賓和史提夫等美國各流派的拳師經(jīng)常聚集在李小龍的武館切磋武藝。羅利士后來曾在《猛龍過江》中放下架子,飾演一個被打敗的角色。李小龍也在影片中給予了他相當?shù)淖鹬兀土_利士搏擊時絕沒有以往輕佻的舉止和輕蔑的神情,即使最后取得了勝利也表現(xiàn)得頗有風度。
正是由于李小龍的名氣逐漸大起來,他的中國功夫也得到了越來越人的追隨,他創(chuàng)辦的振藩國術(shù)館也逐漸興旺起來了。慕名前來求學者多了起來,收取的學費也使得李小龍的真正從經(jīng)濟上獨立起來。
武館在開辦的過程中,也曾引起很多華人武師的竭力反對,他們局限于門派之見,請李小龍“好自為之”、“信守中國國術(shù)的行規(guī)”。李小龍曾經(jīng)接受過一位姓黃的中國武師的挑戰(zhàn),他用詠春拳和自己的平時研習的功夫成功地將對手擊倒在地。這次在美國與華人國術(shù)界的正式交鋒,使得李小龍名聲更加大振,從此再沒有“踢館”之類的不愉快事件發(fā)生了。李小龍也在邊傳授功夫時,有了自己的思考。當有人問他能教授給學生什么與眾不同的功夫的時候,他說,“大部分學生所學的傳統(tǒng)套路、程式和不合情理的姿勢毫無價值。那樣只能是花哨而又機械,對學生真正投入實戰(zhàn)毫無益處。一旦亂了套路時,只會遭到慘敗。我認為,那些傳統(tǒng)的套路是一種完全不具備戰(zhàn)斗力的模式,它僵化和固定了原來是靈活自如的動作。”
李小龍開辦的“振藩國術(shù)館”對他后來的影響極大,在開辦武館的過程中,他越來越堅定了自己的方向。他的武學思想也開始逐漸發(fā)展,完善,成熟起來。正在李小龍的武術(shù)事業(yè)逐漸走向坦途的時候,李小龍的生命中和功夫同樣樣重要的事業(yè)——電影,也又開始向他敞開大門了。
戴著面罩的青蜂俠(1)
李小龍從半歲開始,就在電影上露臉,在香港的時候已經(jīng)是小有名氣的童星了。電影和功夫一樣,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兩件事情。
離開香港的時候,當時正是李小龍演藝事業(yè)的高峰。《人海孤鴻》在李小龍離開香港是已經(jīng)拍完,但是李小龍自己卻沒有看到這部影片的公映,那時他正在美國的一家小餐館里打工賺取自己的生活費。
在美國的這幾年,電影一直是李小龍內(nèi)心深處的夢。盡管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電影已經(jīng)小有成就,自20世紀50年代起,香港的電影業(yè)更是以驚人的速度發(fā)展,香港也因此成為東方影都,并對當時的西方電影產(chǎn)生了一定的沖擊。然而,美國人根本就看不起除本國以外的電影,甚至狂妄自大。李小龍在大學二年級時,選修了一門電影鑒賞課。一次課堂討論的主題是蒙太奇。李小龍發(fā)言,他列舉了香港影片中的鏡頭來說明蒙太奇的作用。此時,很多美國學生驚詫地問道:“香港也有電影呀?”“有!”李小龍肯定地說,“有的影片并不比好萊塢影片遜色。”李小龍的話,立即遭到一片嘲笑聲。在美國人的心目中,這個有色人種的祖國絕對沒有拍攝電影的技術(shù),即使有,也還停留在非常原始的階段。李小龍因此大受刺激,他發(fā)誓說:“我會打入好萊塢的:我還會成為好萊塢明星!”
但是做起來似乎并不容易。在美國這個夢想的國度,成千上萬的青年男女做著明星夢來到好萊塢,希望自己一夜成名成為的明星。但是真正能成的又有幾個?李小龍只是眾多做夢人中的一個。他雖然有過很多從影經(jīng)歷,但是當時想進好萊塢,簡直是一個不可能的夢想。他后來自己回憶說:“在好菜塢的電影里,有幾回需要過一個中國人呢?到了真正需要的時候,又總是一根豬尾巴似的小辮子這類的玩藝兒。”他非常不滿意好萊塢影片中出現(xiàn)的中國人的形象,并且立志要改變這種形象。
機會總是潛伏在人的身邊。1964年8月,李小龍參加了一次名為長堤(Long Beach)的空手道大賽。當時李小龍是受發(fā)起人嚴鏡海的朋友艾迪·帕克的邀請前去表演。李小龍在大賽開幕式上表演的功夫,動作奇快,令人目不暇接。艾迪·帕克用攝像機拍下了李小龍的精彩表演。后來這段錄像給一位好萊塢出色的發(fā)型設(shè)計師塞柏林看見了,他決定向他認識的制片人和導演推薦李小龍。一天,“20世紀福克斯”的一名制片人到塞柏林那里讓他做發(fā)型,塞柏林趁機用“東方少年影帝”的名號向他推薦了李小龍。而那位制片人剛好籌拍了一套電視劇需要一位亞洲演員。制片人看了李小龍的表演攝像,非常欣賞李小龍的表演,通過試鏡以后,便和李小龍簽了約。后來,這個影片被福克斯公司取消了,作為替代,李小龍于是在電視劇《青蜂俠》中出任“加藤”一角。
《青蜂俠》講的是一個神秘的救世俠客故事。“青蜂俠”白天是新聞記者,晚上則是行俠仗義的俠客,懲惡揚善。每集故事相對獨立,約30分鐘,情節(jié)比較緊湊。全劇共30集,在1966年至1967年間陸續(xù)播出。主角“青蜂俠”由美國影星威廉姆斯擔任,李小龍飾演男二號“加藤”,“青蜂俠”的日本籍助手兼司機;他身手不凡,和“青蜂俠”一起擔任除暴安良的重任。雖然在劇中“加藤”一直戴著面具,表演的機會不是很多,對白也沒有幾句,但是李小龍在劇片中強猛的踢腿、犀利的拳法在電視劇播出后給觀眾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其風頭甚至超過飾演主角的威廉姆斯。
之后,塞柏林又為李小龍介紹了其他的制片人和導演。因為這些朋友,使得李小龍在好萊塢似乎慢慢站穩(wěn)了腳跟。他應邀在一些電影中擔任武術(shù)指導,在一些影片中,導演們對李小龍設(shè)計出來的武打動作非常的滿意。而且在1965年至1971年的6年時間里,李小龍多次在好萊塢的電視劇如《丑聞喋血》、《閃電大追擊》、《盲人追兇》里客串演出,但美國導演大多是要他扮演華人歹徒,最后被男主角的打敗,他于是感到十分氣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