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任自逍遙 Into a soul absolutely free
無思無欲 From thoughts and emotion
雖猛虎之利爪 Even the tiger finds no room
難擾此境 To insert its fierce claws
共沐和熙輕風 One and the same breeze passes
拂山端松林 Over the pines on the mountain
及深谷之橡櫟 And the oak trees in the valley
而其聲異韻 And why do they give different notes?
無思亦無所慮 No thinking, no reflecting
入太虛之境 Perfect emptiness
有物似有所動 Yet therein something moves
皆自然之變 Following its own course
唯目之所視 The eye see it
而手不可及 But no hands can take hold of it-
水中之月 The moon in the stream
云霧浮于空中 Clouds and mists
常變其形 They are midair transformations
日月行于其上 Above them eternally shine the sun and the moon
恒耀其光
順乎混沌之道 Victory is for the one
空靈忘我 Even before the combat
與敵雖未一戰 Who has no thought of himself
勝負已定 Abiding in the no-mind-ness of Great Origin
序言 一代人的集體記憶(1)
在西方國家人們的心目中,一提起中國功夫,很多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個名字,那就是——李小龍(Bluce Lee)!因為這個名字,“中國功夫”得以發揚光大,聞名于全世界;也是因為這個名字,外文字典和詞典里出現了一個新詞:“功夫(Kungfu)”!
這位只有33歲短暫人生的傳奇人物,《時代》雜志將其列入“20世紀最有影響的100個人”,英國電視臺Channel 4將他列為“歷史上最偉大電影明星”之一;他曾兩度被國際權威武術雜志《黑帶》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家之一”;美國報刊把他譽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稱他為“武之圣者”,香港報紙贊譽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他還被全世界一致公認為“發揚中國武術最有成效的人”。
迄今為止,幾乎沒有一位藝人像李小龍一樣,在逝世那么多年以后仍被人如此持續地關注和廣泛地紀念。不可否認,從李小龍1973年7月20日離開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天開始,李小龍的追隨者就對這位功夫之王進行了各種形式的追憶和紀念,這種紀念的狂熱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減半分,相反,全世界大規模、有組織和自發的紀念逐漸演繹成了一個神話,一個龍的神話,一個空前絕后的神話!
李小龍的生命雖然很短暫,但是李小龍至今沒有離我們而去,因為龍魂永生!他和大多數單純的電影藝人不一樣,他是兼具多種身份的。同時,他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國界,成為了全世界的文化象征之一!
首先,他是一個電影藝人,在他不多的作品(《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斗》、《青蜂俠》、《死亡游戲》等)中,他充分展示自己的武術豐采和凜然正氣,塑造了一個個不畏強勢的斗士形象。雖然這些影片從現在的眼光來看,技術上難免粗糙,拍攝手法也不夠新潮,但是,正是因為這一個個經典的人物形象和基本沒有特技的武術打斗場面一直讓龍迷們深深喜愛,視為經典。可以說,這些影片自成一派,風格獨特,對后來的功夫電影的拍攝影響深遠。
其次,李小龍更以武術家聞名于世。他從小對武術癡迷,十幾歲便開始習詠春拳,后來美國開設“李振藩國術館”,對武術的研習和探索一直沒有停過。1967年,他在實戰經驗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形成了“截拳道(Jeet Kune do)”的理論,從而成為“一代武學宗師”。如今,截拳道在全世界遍地開花,練習這種武術的人也越來越多。同時,李小龍把對武學的思考和他自己的專業——哲學聯系起來,使他的思考上升到了哲學高度,從此,他又多了一個稱呼——武哲!
再次,李小龍是一個文化象征。他的人格魅力,他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不斷挑戰自己極限的精神,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武術愛好者和普通人。很多人自發地建立俱樂部、網站,出版紀念冊,舉行大型活動來紀念這位英年早逝的一代巨星。在人們心中,這位龍之子就是中國功夫的化身,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對武術的思考和實踐,被人不斷繼承和發展,這種全世界范圍內的認同使得李小龍成為一個符號,一個功夫文化的象征!
李小龍影片中的經典動作也對后來的影片影響深遠。他不怒自威的眼神、他的招牌踢腿動作以及他的極具個性的“怪叫”被后來的影片不斷重復演繹。很多年以后,當人們在李連杰、甄子丹、周星馳的電影中看到這些經典動作“重現”時,不禁會心一笑:原來這些人也是李小龍的愛好者!這些伴隨著我們共同的成長的記憶,甚至成為了一代人的相互認同的“接頭暗號”!李小龍無疑是我們一代人的集體偶像,是我們永遠無法抹去的生存胎記。
李小龍在變老之前死去,李小龍會永遠年輕,龍的精神也會永生不朽!
今年是李小龍逝世33周年紀念,李小龍生前只活了33歲。
生前33年,身后33年,我們選擇用他生命的長度來度量他死后的喧囂和寂寞。在這樣一個頗有命運意味的時間,我們的無限敬意和無限懷念之情也許能得到更加順暢地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