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短小的詩,裝著一個小小的世界,窮人狹小、破舊的房子,用木頭和金屬做的柵欄,鑄鐵陽臺的鑲板間露出的橡樹枝椏,還有對風中那位戴著黑色軟帽的老人的描述都反映了詩人對窮人們生活的關注。令詩人愉悅的是詩中意象的形態、顏色,我不禁思考起,世間有多少人即使在貧寒的生活狀態中也能詩意地棲居?清貧地聽著風,并不是一種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的幸福。
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美國詩人,美國后現代主義詩歌的鼻祖,出生于美國新澤西州魯瑟福德城的一個商人家庭。1906年,他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并取得醫學學位,又去德國萊比錫大學進修,后回故鄉行醫。業余從事詩歌創作,也寫小說和評論文章。
威廉斯在文學創作上曾受大學時期的好友埃茲拉·龐德和其他意象派作家的影響,同時繼承了惠特曼的浪漫主義傳統,并在詩歌形式方面進行了實驗,發展了自由詩體。他反對感傷主義的維多利亞詩風,堅持“美國本色”,力求用美國本土語言寫作,很少使用普通讀者所不熟悉的詞匯。他1950年獲全國圖書獎,1952年獲博林根獎金,并被聘為國會圖書館詩歌顧問。他的主要作品有長篇敘事詩《裴特森》,該詩以新澤西州一個小城的歷史和社會生活為背景,反映美國的文化和現代人的風貌,是當代美國哲理詩的代表作品之一。
n. 人行道
=pavement(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