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生活的回報
前些日子,我的一個熟人,一位熱愛交際且富有魅力的男士告訴我,他在紐約的兩個約會之間偶然有一兩個小時的空閑,便去了惠特尼博物館,四處瀏覽著展品,無比幸福的度過了那些時光。發現自已獨自一人也能如此的幸福,他感覺像墜入愛河那般震驚。
“他一直在害怕什么呢?”,我問自已。 怕突然一個人呆著會發現自已厭煩自己,或者怕會失去自我?但是有了這次償試,他便要開始探險了,即將發射到自已內心的宇宙之中。他的所見所感對他來說將是全新的,一度會新穎的讓人驚奇。
因此,每個能用肉眼親自觀看事物的人一時之間便成為天才。如果身邊有別人,一個看法便不可避免地變成雙重看法。我們急于知道周圍人的看法,以及自己的觀點?” 最初的印像消失了,或者變得模糊不清。
“與你共享的音樂便不止是音樂了。” 的確如此。因此,音樂本身只能獨自一人聆聽。獨處是人生的趣味所在,它讓人感受到所有經歷的真實韻味。
“獨居但不孤獨:精神在不停的探索,徜徉于靜寂的花園中,徘徊在陰涼的房舍里,獨自在那逗留。
與別人呆在一起時孤獨感更為強烈,因為與他人在一起,即使是戀人,我們也會被不同的品味,不同的性格,以及不同的情緒所困擾。人際交往要求我們必須磨掉感知的棱角,在每每涉及個人私事時,我們因為怕傷害別人而避而不談,或者害怕在社交場合不合時宜,比如過于暴露自已。而獨自一人,我們便可以隨心所欲,感受真正的自我。那真是有些奢侈的享受!
我已獨自生活了二十年。對我來說,獨自生活最大意義在于它變得越來越有裨益。每當早晨醒來,看著旭日從海平面上冉冉升起,我知道后面還有整整一天。在這一天里, 我可以不受打擾地寫幾頁書,帶著我的狗一起散散步,下午長時間地躺著想一些事情(為什么人躺著時能更好地思考?),讀讀書,聽聽音樂。想到這些,我便沉浸在幸福之中。
只有在我過度勞累的時候,在我長時間不斷工作的時侯,在我感到內心空虛,需要充實的時候,我才會感到寂寞。有時,外出演講回來,見了許多人,講了許多話,心中滿是紛亂的體驗需要整理,偶而也會覺得孤獨。
于是有那么一會兒,我感到整個房子非常大,空蕩蕩的。不知此時的自我又藏匿于何處。這時,我會給花草澆澆水,挨個瞅瞅,仿佛它們是活生生的人一樣,或是喂喂兩只小貓,親手做頓飯菜,這樣自我就慢慢地重新找回。
田野的盡頭泉水噴涌翻騰,我注視良久。現實世界逐漸消退,自我再次從內心深處浮現。最近的種種經歷都隨之而來,以待我可以再次同內心潛在力量交流時慢慢地探究和領會。這些力量便如此慢慢增強,不斷獲得新生,直至死神將我們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