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的習俗與傳統
婚禮中配伴娘、男童、男儐相和迎賓員的觀念源于這樣一種信仰,即嫉妒新人幸福的邪惡幽靈會冒出來傷害他們,但如果婚禮上有許多著裝類似的人,就能迷惑幽靈。配男儐相的習俗大概要追溯到那種年代,那時新郎往往要帶上一個朋友去新娘家把她綁架出來。鈴在婚禮上叮當作響原是為了嚇走邪惡幽靈,而在婚禮之前舉辦熱鬧的慶祝會也是為了把那些邪惡幽靈從新人和他們的親朋好友中趕走。這就是“雄鹿會”和“母雞會”的由來。
最早佩戴結婚戒指的大概是古埃及人:在象形文字中,圓圈是永恒的象征。金屬環也表示被俘人身上的鐐銬。
印度教的婚禮是在一個由錦緞,或其他裝飾華麗的布料織成并飾以鮮花的華蓋下舉行。身穿紅色絲綢莎麗的新娘第一個到達,但她得躲起來,等到身著白袍由親戚朋友相伴而來的新郎出現后,才能露面。新郎進門時,燈火要在他頭上揮動閃爍,粒粒大米要撒在他的身上,這種婚禮儀式象征新人福星高照,多子多孫。
在佛教婚禮儀式上,新娘和新郎要啜飲三只依次增大的碗中的水,以象征他們相須而行,風雨同舟。
過去,新娘新郎從教堂走出來時,有往他們身上拋撒花瓣,而新人又需雙雙沿著一條撒滿鮮花的路款款而行的習俗。這一拋撒花瓣的可愛習俗在批量生產的時代被五彩的碎紙所取代。在有些國家,向新人拋撒大米,象征多子多孫,生活富裕。但拋撒大米可得小心,用勁大了,會傷著人的。
1840年,維多利亞女王在與艾伯特王子舉行的婚禮上,打破了著銀色婚裝的皇家傳統而選擇了白色。從那時起,白色婚禮服一直是新娘結婚的首選禮服。
載有新人的轎車往往要被興致勃勃的朋友們用口紅和剃須泡沫涂上幾句賀詞,并掛上汽球、洋鐵罐和舊靴子。掛“舊靴子”是個很古老的傳統。很久以前,當父親把自己的女兒交給新郎時,還要送給新郎一只女兒的拖鞋。從象征意義上來說,這就給了新郎一種主動權:一旦他的妻子讓他不高興,他就可以用拖鞋打她。這只拖鞋放在男人睡覺一側的床頭,提醒他的妻子誰是一家之主。然而,如果女人在家里占了主導地位,鄰里們就會把掌握拖鞋的權力移交給她,并給她取綽號為“舊靴子”。
在猶太人的婚禮上,新人在一個由四根柱子撐起的用銀絲或天鵝絨織成的華蓋(chuppah)下舉行儀式。這是在重現以前以色列的孩子們住帳篷的日子。這華蓋象征著新房,有人認為這意味著新人攜手共建的家;它的搖晃易倒提醒新人要意識到自身的軟弱,要珍視他們的婚姻,同甘共苦,以享百年好合。在婚禮上,新娘新郎還要共飲一杯酒,象征著他們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然后,新郎要把玻璃杯摔在地上并用腳把它碾碎。有人說這是在提醒人們記住耶路撒冷神殿的毀滅;也有人說那是為了嚇走邪惡的幽靈;此時此刻,朋友們都要高喊muzel tov(走好運)以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