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的友誼觀
史蒂夫和亞瑟第一次見面是在美國一所大學的化學課上。亞瑟是來自約旦的外國留學生。他想更多地了解美國文化,并希望能和史蒂夫成為好友。起初,史蒂夫顯得很友好。上課前他總是熱情地與亞瑟打招呼。有時他主動提出與亞瑟一起學習,甚至還邀請亞瑟共進午餐。但學期結束后,史蒂夫顯得比較冷淡了。這兩位先前的同班同學在學校不再經常見面。有一天,亞瑟決定給史蒂夫打個電話,可史蒂夫對與其交談似乎不太感興趣。史蒂夫態度的改變讓亞瑟感到受了傷害。“史蒂夫說過我們是好朋友,”亞瑟抱怨說,“我本來以為是朋友就永遠是朋友。”亞瑟有些不解。作為一個外國人,他不理解美國人對友誼的看法。美國人對“朋友”一詞的使用非常廣泛。他們可能把一般的熟人和親密的伙伴都稱之為“朋友”。這些友誼都是基于共同的興趣。當這些原來共同從事的活動不復存在時,友誼也可能隨之淡化。現在亞瑟和史蒂夫不再是同學,所以他們的“友誼”已經發生了變化。在有些文化中,友誼意味著維系兩個人的牢固的持續終生的紐帶。在這些文化中,友誼發展得很慢,因為人們是在建立持續終生的感情。而美國社會是個快速變化的社會。有研究顯示,每年每五個美國家庭中就有一家遷移。美國人的友誼建立得非常快,其變化也同樣快。從美國來的人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很友好。美國人常隨意與陌生人交談。然而美國人的友好并不總是真正友情的表示。來到美國才幾個月的外國人在經歷了一次如同亞瑟這樣的經歷之后,可能會認為美國人易變。了解美國人對友誼的看法,有助于非美國人避免誤解,還可以幫助他們學會以美國方式與美國人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