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力量
盧.R.克蘭德爾
我努力清理思路時,主題變得越來越難講述。我有諸多信仰,但試圖挑選時,似乎都可用“人格”一詞概括。顯然,一個人的信仰是根本,無需炫耀,無需修飾,是什么就是什么。
一位建筑師告訴我,最難設計的建筑是一尊簡單的紀念柱,比例必須完美無缺,賞心悅目;最難砌的是一堵簡樸筆直的墻,尺寸必須一絲不差。在這兩種情況下,都無法用修飾掩蓋不平整,以造型遮蓋暗藏的缺陷,以支撐物來加固不牢的根基。
我以此例來說明人格,在我看來它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唯一的力量。今天的年輕人實際上是世界待建結構的根基。顯而易見,設計這些人格結構需要眾多人類建筑師的共同努力。孩子們的成長,先后要受到父母、朋友和事業伙伴的影響。在這一成長過程中,人格一直在改變,直到在成熟期定型。
人類中堪稱墻一般筆直挺立的人少有,像紀念柱一樣矗立的人更少,這樣的人是美的化身,世所罕見,歷史記錄他們的存在,奉之為后世的楷模。《圣經》中的人物在我心中是最接近完人的范例,他們無私,信仰堅定,幫助他人,不遺余力。
在今天這個混亂不安的世界,我們可以多用這樣的人,但他們并非從天而降。我相信他們是父母、同伴傾力鍛造的結果。我們越重視人格的建構,世界會越美好。這聽起來像癡人說夢,是永遠無法實現的理論目標,我卻不這么想。
全世界在物質生產上已取得巨大進步,美利堅榮幸地成為引導這一進程的國家。我相信,沒有這樣好運氣的國家可能會嫉妒我們,如果換個位置,我們也會如此,因此對于別人奮力向我們的生活標準看齊,我們不應該草率地評判。無論是哪種情況,個人或民族的幸運或不幸的品格都會凸顯出來。我贊同在理想條件下更容易塑造人格的說法,但我認為不能忘記人格的塑造不僅需要外界條件的熏陶,也需要自身的努力。
如果所有人——也包括我自己——都更新或重鑄自己的人格,這應該是有益于人類的。這也許僅僅是抹去粗糙的邊緣或丟棄固有的模式,從而顯露出不平整,有時則需要拿走支撐物,完全靠自己站立。
不論何種情況,只要我們有人樹立榜樣,其他人就會效仿,結果就應該是好的。對此我深信不疑。
附注:
盧·R·克蘭德爾:出生于俄亥俄州的西爾韋尼亞,任喬治·A·富勒工程公司總裁,畢業于密歇根大學,獲土木工程學士學位。克蘭德爾先生在一戰期間是一名“內陸水手”,在駐法海軍中擔任海灘執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