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明斯,E.E.(1894~1962),美國詩人。生于馬薩諸塞州的劍橋,父親是哈佛大學教授,唯一神教牧師。1915年畢業于哈佛大學,畢業演說以《新藝術》為題,對現代藝術,主要是立體主義、未來主義的繪畫,作了大膽的肯定。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用超現實主義手法把這段經歷寫進《巨大的房間》(1922)一書。戰后在巴黎和紐約學習繪畫,并開始寫詩。第一部詩集《郁金香與煙囪》(1923)收有短歌和詠愛情的十四行詩。以后陸續發表《詩四十一首》(1925)、《1922至1954年詩選》(1954)等12部詩集。1957年獲得博林根詩歌獎和波士頓藝術節詩歌獎。他的小詩,如《正是春天》、《這是花園,色彩多變》,勾畫出兒童的天真形象,散發著春天的清新氣息;他的愛情詩,如《夢后的片刻》、《我從沒去過的地方》,在溫柔中含有凄怨;他懷念父母的詩《如果有天堂,母親(獨自)就在那一方》也真摯感人。肯明斯后期采用街頭巷尾的俚語方言,詩的社會性也有所增強。但題材仍不夠廣闊,始終缺乏思想深度。歷來對他的詩毀譽參半。有人稱他為“打字機鍵盤上的小丑”,指責他的詩是肢解了詩歌語言的“假實驗”;但某些文學批評家卻認為他是“最有成就的城市詩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