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能買幸福嗎?
金錢能買幸福嗎?不!但是多一點兒錢是不是會令我們多一點兒幸福呢?對此,我們中的很多人會嘿嘿一笑并點頭同意。我們相信,物質富裕與精神愉悅間存在著某種關聯。大多數人會說,是的,我們希望富有。當今3/4的美國大學生認為“經濟上很富足”是“十分重要的”或“必要的”。金錢確實重要。
那么富人就更幸福嗎?研究人員發現在貧窮國家,如孟加拉國,相對的富有確實能夠帶來較大的安康。我們需要食品、休息、住房以及社會交往。
但是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是,在那些幾乎人人都豐衣足食的國家中,更加富足并沒有什么重要意義。收入與幸福的相互關系是“微乎其微”,密歇根大學研究員羅納德·英格利哈特在一項對16個國家17萬人的調查報告中就是這樣說。人們一旦生活舒適,更多的金錢所帶來的幸福感便會遞減。第二張餅不如第一張香,第二次獲得10萬美元不如第一次那樣興奮。
即使彩票中獎者以及《福布斯》雜志選出的前100名最富有的美國人都表示,比起一般的美國人,他們只是略感幸福而已。發大財能夠帶來短暫的快樂,但從長遠來講,財富就如同健康:完全沒有,會帶來苦難,但是有了卻不一定能夠保證幸福。幸福似乎并不意味企圖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而意味著想要我們已有的東西。
我們的幸福是否伴隨著經濟浪潮上漲了呢?回顧1940年,2/5的家庭沒有淋浴或者浴缸,取暖通常意味著向爐子中添加木塊或者煤塊,35%的家庭沒有衛生間。同那時相比,今天的我們是否多了一分幸福?
實際上,我們并沒有。自1957年以來,聲稱自己“非常幸福”的美國人已經從35%降到了32%。同時,離婚率翻了一番,青少年自殺率增長了近2倍,暴力犯罪率上升了近3倍(即便最近有所下降),情緒消沉的人數(尤其是青少年)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
我把這種飛速增長的財富和不斷萎靡的精神稱之為“美國矛盾”。這種情況現在甚于以往任何時候:我們得到了大房子,但卻換來了家庭的破裂;我們得到了高收入,但卻降低了道德水準;我們得到了有保障的權利,但卻漸漸失去了禮儀。我們善于謀生,但卻往往不會營造生活。我們慶祝取得的成功,但卻感到缺乏目的。我們珍視個人的自由,但卻又渴望著與他人交流。在這個物質財富充裕的時代,我們感到精神上的饑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