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名詩《The Road NotTaken》形式是傳統的抑揚格四音步,但音步可變(含有不少抑抑揚的成分);每節的韻式為abaab 。另外,他的名詩《Departmental》,則采用了雙行體偶韻的韻式,讀起來朗朗上口,具有非常優美的音韻。
弗羅斯特的The road not taken一詩也是他的作品里最為我所喜愛的其中的一首。他寫詩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運用眼前看似平淡無奇的事物,去表達一個深刻的哲理。正因為他長于用具體的事物說抽象的概念,所以他的詩就易為讀者接受和了解!
這正如他在一首詩中寫的:“黃色的樹林里有兩條岔開的路/可惜我不能在同一時間走兩條路/我選擇了少人行走的那條/這就造成了一切的差異。”詩人選擇了詩歌,放下了在一所師范學校教書的職業以及那可能平坦,安穩的生活。他對自己說:寫詩吧,窮就窮吧,于是他們就來了英國,在離倫敦不遠的一個村子里找到了一座木板茅屋作為新家。不久他的第一本詩集《孩子的意愿》出版了,以它特有的樸素坦率和真淳贏得了詩人們的好評。龐德特撰文說它是美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最好的一本詩集。
《未選擇的路》是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著名詩篇。羅伯特•弗羅斯特堪稱美國20世紀90年代最受歡迎的詩人之一,是美國非官方的桂冠詩人,他一生致力于詩歌的創作,主要寫作并出版了10部詩集,這一首是其第三部詩集《山的間隔》中的名篇。
全詩共4節,可分兩層:1—3節為第一層,在樹林里,“我”面臨著兩條路,而經過思考決定選擇了一條人跡罕至的路。在這一層中,詩人描述了選擇人跡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決定的,而是經歷了復雜的心理歷程。描述了“我”站在岔路口,為不能同時涉足兩條路而遺憾,“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寫出“我”的猶豫和久久思索:一條路平坦通暢,極目可望見它的盡頭;而另一條路幽寂荒涼,充滿著引人探索的誘惑,但“無限美景在險峰”,
“我”終于選擇了那條人跡更少的路,就讓另一條路留待后日去走,這顯然是作者做出抉擇后的一種自我安慰,因為“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雖然如此,但依然義無返顧。
第4節為第二層,是作者多年以后的感慨,
“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這告訴我們,人的一生面臨著無數的選擇,而每一次選擇都會對人生產生重要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怎樣度過,就看他在人生的岔路口做出了怎樣的選擇,選擇不同,命運就會不同。
弗羅斯特在詩歌風格上的一個最大特點是樸素無華,含義雋永,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無奇的內容和簡潔樸實的詩句之中。本詩堪稱是這方面的典范。這首詩的語言質樸自然,但在構思上卻非常巧妙。我們不難看出,詩歌中所描寫的岔路就是人生岔路的象征。它說明,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時常必須要在兩條道路、兩種思想或兩種行動中做出選擇,不同的選擇將決定不同的人生方向。面對選擇時,我們往往會變得猶豫不決,反復權衡,拿不定主意。最后,我們終究會選擇其中的一條路。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個面臨選擇的人和他進行選擇時的心態,至于選擇的具體內容并沒有寫出,詩人的著眼點是選擇本身。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在這首詩中發現自己的生活體驗,體味其中的哲理。因為這首詩具有豐富的內涵,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從而受到觸動,引發深深的思索。這種每個人都有過的復雜的心理體驗,被弗羅斯特敏感地捕捉到了,并譜寫成一首膾炙人口的佳作,我想這首詩之所以廣受歡迎,也正是因為它表現了人類共同的感受。
n. 要求,要求權;主張,斷言,聲稱;要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