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快勿慢:我們不僅想現在擁有,甚至想等一會兒。缺乏耐心變得極為普遍,這種“我討厭等待”的態度影響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會在20秒內從自動取款機內取出同樣數目的錢,而不會去銀行排隊等待。然后拿著快速取出的錢去一家便利店(為什么要在超市里排隊呢?),在便利店里我們買已包好的,只需在微波爐里熱一下就可以了的冰凍晚餐...如果我們確實連那點時間也懶得等的話,可以用一些快餐來代替晚餐。如果我們吃了晚餐后感覺不舒服,我們趕緊去醫藥柜找--你猜對了--一些可以快速緩解痛苦的藥。我們喜歡快照,因此我們買寶麗來一次成像照相機。我們喜歡快捷的娛樂,因此我們把最喜愛的電視節目用錄像機錄下來。我們也喜歡信息傳遞快捷:信息在電腦屏幕上閃爍,文件從你的電話傳真到我的電話上,時事濃縮到90秒鐘的“目擊新聞”欄目中,歷史被概括成“200周年難忘的瞬間”。具有象征意義的是,美國禿鷹現在成了郵政速遞的標志,有誰敢讓美國等到第二天?
不求透徹,只需淺薄:還有,我們甚至懶得知道全部信息。過去,我們對古典小說或最新的暢銷書上的每一個字都是想了又想。現在,既然越快越好,我們就讀濃縮版,或者在去工作的途中,在車上聽這本書的錄音磁帶。我們,尤其是學生,會買克利弗的評述,而不去讀整本的書。過去,我們會聽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的每一個音符。現在,我們沒有那個時間了;我們會買《經典作品精華片段》CD來聽,上面就有26秒長的著名的“噠-噠-噠-嘟”樂曲主旋律,還有其他99首同樣著名的音樂片段。畢竟,既然有人已經為我們摘出精華部分,我們為什么還要浪費45分鐘去聽整首曲子呢?我們所讀的《讀者文摘》中的文章是預先篩選好了的。因為有了《今日美國》這份報紙,我們的簡明新聞比以前更簡明了。甚至我們的人際關系也變得簡單了。我們不是花大部分時間和親人相處,而是代之以所謂的“專門時間”;而這“專門時間”往往是沒有時間。當我們忙著閱讀書籍、欣賞音樂、收聽新聞、忙于應酬時,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正在過一種“冰山準則”式的生活--只注重表面,忽視了表面下面8/9的內涵。
這種操之過急、急于求成、不求甚解的態度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我們這樣匆匆忙忙節省時間到底是為了什么?在省出更多的時間的同時,我們又會怎樣利用節省下的時間?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我們不知道怎樣利用節省下來的時間,因為我們只擅長節省時間...卻不擅長利用時間。
請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說我們應該回到過去去過那種自給自足的生活,也不提倡毀掉所有的信用卡;我要說的是,在我們還沒對這種“我們都想要,并且馬上要”的生活方式完全失控之前,我們有必要認真地考慮抑制一下。讓我們逐字逐句地閱讀一個故事,細細品味一首音樂的每一個音符,慢慢領略鄉村的每一個細微變化,讓我們把生活的直通車開到慢車道上重新尋找生活的樂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