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系列,我是克里斯托弗·因塔格里塔
和地球一樣,我們有地震,火星上也有“火星地震” 。
“盡管我們在火星上看到的地震實際上更類似于地球板塊間的地震,我們稱之為——板緣地震 。比如蒙大拿州或南卡羅萊納州可能發生的那種地震 。”
加州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行星地球物理學家布魯斯·巴納特說到 。他解釋說,火星會隨著其炎熱中心的降溫而慢慢縮小 。“因此,一段時間之后,冰凍的外層對于火星其余部分來說會過于龐大,外層不得不皺起才能與不斷縮小的球體保持相連 。”這種皺起會引發地震 。
一年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洞察”號探測器在火星登陸,并在火星表面放置了地震儀來監測地震 。其從100多個信號中捕捉地震信號,有些信號大到你站在附近都能感覺到 。比如5月份記錄下的這場3.7級地震 。
(音頻片段:火星地震的聲音)
信號已加速到可以聽到的程度——你真的需要戴上耳機聽聽這些兇猛的隆隆聲 。
(音頻片段:火星地震的聲音)
“我們利用這些火星地震信號來探測火星深處 。信號的工作原理就像X光一樣 。信號穿過火星,遇到地殼和地幔之間的邊界反彈,就像X光遇到骨頭反彈一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以利用地震儀將火星內部的三維圖像組合在一起 。”
不過,為了精確解讀這些地震聲音,研究人員必須過濾掉背景噪音,比如這些“叮叮咚咚”的聲音 。
(音頻片段:叮叮咚咚的聲音樣本)
科學家認為,這些聲音可能只是地震儀因每日溫度變化而伸展收縮時所發出的咯吱聲 。
“洞察”號還有一個工具——熱探頭,它可以直接測量從逐漸降溫的核心滲出的熱量 。這個熱探頭的綽號是“鼴鼠”,因為其被設計為可鉆入火星表面以下16英尺,盡管它現在只挖到14英寸深 。
如果地球物理學家能讓是“鼴鼠”挖得更好,那就能為科學家提供多一種工具來了解這顆紅色星球的深層歷史,甚至可能包括4.5億年前火星和地球的形成方式——那一定是一場真正突破里氏震級的劇變 。
謝謝大家收聽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 。我是克里斯托弗·因塔利亞塔 。
譯文為可可英語翻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