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名校四大錄取“潛規(guī)則”
潛規(guī)則1:
學術成績只占錄取決策的一部分
學術成績包括英語成績是申請名校的基礎,雖然美國很多大學宣稱“高考成績”在錄取過程中所起作用不大,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但是成績?nèi)耘f是基本的標準。另外,每個學??赐瑯臃謹?shù)的角度、權重、看法也是不一樣的。在2007-2008學年中,南加州大學有33754名學生申請,最后入學許可人數(shù)為 2964 人,平均GPA為3.7,平均SAT分數(shù)在2054,ACT寫作則在28-32。
錄取委員會的官員同樣重視學生高中歷年的學業(yè)成績,尤其注重成績有無上升的趨勢,并以此來判定該學生進入大學后能否順利畢業(yè)。所以學生在 9-11年級的表現(xiàn),包括3年內(nèi)所學課程的數(shù)量、深度、考試的平均成績、在班級中的名次都是重要指標。談到平時成績、年級名次,有些學生和家長難免會有疑問:那學校大小不同、水平不同、老師不同,一緊一松,豈不差別巨大,怎么做到公允?美國的名校自己設計了一套排名轉(zhuǎn)換系統(tǒng)、學術排名公式,可以更科學地看待不同學校、不同地區(qū)、背景的考生。
潛規(guī)則2:
并非名校出身的學生好“念經(jīng)”
對于申請美國的名校,一些國內(nèi)普通院校畢業(yè)的學生往往非常向往,卻又望而卻步,自己畢業(yè)的院校既非“211”也不是 “985”,擔心在申請中處于劣勢。對此,劉亞萍經(jīng)理指出,其實美國不像澳大利亞對國內(nèi)的高校情況非常了解,將國內(nèi)的院校等級標準和澳大利亞高校的等級標準相對接。美國沒有這種對接機制。但是各高校也有自己先入為主的評判標準,這個標準不在于學生畢業(yè)的學校是否是“211”還是“985”,而在于之前幾批來自于同一所院校的申請學生的素質(zhì)。如果平均下來素質(zhì)較高,錄取委員會的老師自然會對這所院校有好感,往往對學生要求會相應降低,打分相對較高。
潛規(guī)則3:
推薦信寫作大有文章
有的學生很重視推薦信的寫作,認為名校名教寫出來的才有分量,為此不惜花重金請國內(nèi)或者國外的著名教授來寫。一些學生認為寫推薦信的人官銜或者行政職位越高越好,所以,他們通常都去找系主任、院長甚至校長。其實,相對來說,美國的招生官員更注重寫推薦信人的研究業(yè)績和學術地位。
并且,更注重推薦人跟申請者是否熟識和了解,因為他們想從推薦人那里了解一個真實的你。而花重金請來的教授本著負責的態(tài)度在推薦信的開頭往往會注明,他跟申請者并不熟悉。這個事實會將申請者陷入被動。
潛規(guī)則4:
招生老師對學生的每項指標打分高分者勝出
部分名校會經(jīng)歷以下錄取程序:先通過網(wǎng)審,將一部分不合格的學生淘汰掉;之后會將學生的申請資料分幾部分給每個招生官員評分,包括學術成績、命題作文、個人陳述等,每個老師評分后,將各項分數(shù)相加,然后根據(jù)總分從高到低排列,高分者勝出。
所以留學如果有招生委員會的成員來為你策劃,那就是最有保障的了。留學一定要找捷徑